新华财经上海7月24日电(谷青竹)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的“热潮”正逐步升温:去年6月山东率先发布《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(2024-2025)》,今年6月《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》、《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(2025-2035)(征求意见稿)》相继出台,形成接连“落子”的态势。在此基础上炒股配资软件哪个最好,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,进一步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。新华财经梳理发现,这一波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城市建设,呈现出“地方先行探路、中央引领定向”的互动格局。
上海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破万亿
近日,由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、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,国内首场蓝色信贷及海洋能装备投融资路演活动在上海举办。11家企业和科研团队,面向现场数十家金融机构、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近1万家投资机构和约3万名专业投资人进行路演,覆盖海洋工程装备、海洋信息服务、海洋能开发利用、海洋渔业发展等多个关键领域,总融资需求近100亿元。
这一波市场热度与资本青睐,折射出上海“蓝色经济”的活力与实力。2019年,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增至10372亿元,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27.2%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.6%,正式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海洋经济破万亿元的城市。到2024年,上海再创历史新高,海洋生产总值攀升到11387亿元。
这种持续领跑的态势,在榜单排名中也可得到印证。2017年,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提出,推进上海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。今年6月初,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的《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》显示,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球前三、国内第一,稳居国际第一梯队。6月12日,赛迪顾问发布《中国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研究》,在全国54个海洋城市中上海位居综合实力第一。挪威船级社(DNV)与梅农经济共同发布的2024《世界领先海事之都》研究报告中,上海的综合排名已居全球第四,仅次于新加坡、鹿特丹和伦敦,并在“航运中心”、“海事技术”两个分项中获得全球第四,在“港口与物流”这一项获得全球第二。
不断拾级而上,这座城市的“蓝色力量”从何而来?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、终身教授曾刚认为,海洋科技要素高度集聚赋能,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“引擎”。
上海市水务局(市海洋局)党组书记、局长史家明介绍,截至2024年1月,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、13所涉海院校、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、21名涉海院士,以及中船集团、中远海运集团、振华重工、宝武集团、上港集团等五大龙头企业和近2万家涉海企业,在基础研究、人才集聚以及企业创新方面优势明显。当前,上海着力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、航运服务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,在临港、长兴两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、张江AI+海洋科创中心、张江药谷、生命蓝湾、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等各类园区中,海洋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数字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。
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很关键
以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5000亿元为规模“门槛”,在上海之后,分布着天津(5659.5亿元,按现价核算)、青岛(5513.2亿元)、深圳(5409亿元)等三座城市。
怎么理解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成效?“分析海洋经济的建设成效,不能仅仅孤立地评判一个城市的行动,而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观察其所在区域的经济联动。”在曾刚看来,“经济腹地”是这一问题的答案。
他认为,上海之所以能在海洋经济领域“一骑绝尘”,除了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,还得益于其经济腹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。上海的优势在于“通江达海”,探索广袤的“蓝色国土”有长江经济带为支撑——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30228亿元,占全国比重为47%;人口总量达6.08亿,占全国43.2%;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.85万亿元,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5.3%。
“相较之下,包括天津、青岛、深圳在内,其他沿海城市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离上海还有差距。”曾刚分析,地处“江海之汇、南北之中”,上海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与研发成果转化的显著优势,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由此而来。
2025年1月,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在《关于充分发挥青岛高校作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建议》一文中提到,近年来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96家,但“青岛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%,与上海等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”。《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中提到,天津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34.3亿元,居全国领先,但天津海洋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增强。“上海拥有全国7个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3个,天津目前尚属空白”。
实现“两条腿走路”
从2024年数据看,按海洋生产总值算,国内海洋城市的前三甲依次是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。不过,青岛市海洋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“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城市第二位”的目标。
与此同时,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红利,以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家定位,同样以强劲实力跻身“海洋经济第二城”的争夺。再加上广州、宁波、厦门、大连等一众具备潜力的城市,强手如林,后发者要如何“突围”?
曾刚认为可以“两条腿走路”:一方面,重视向高向新,强化海洋新兴产业的配套协作;另一方面,正视和珍视既有强项,依托技术赋能,为传统海洋产业锻造差异化优势。
他认为,对于那些发展空间日益见顶的传统海洋优势产业,城市要向产业链高端领域要技术附加值,从而实现“规模与技术的协同增效”,即“集群技术溢价效应”。
以海洋渔业为例,《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》白皮书显示,中国是世界主要的远洋渔业国,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5年位列全球第一,是名副其实的“蓝色粮仓”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新军指出,虽然面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、远洋渔业绿色贸易壁垒等挑战,但产业多元升级空间依然广阔——如渔业与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等数字营销模式相结合,可打通从海洋到餐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发展水产精深加工技术,从鱼类、藻类中提取活性物质供应海洋生物医药研发,能推动低值水产品高值化利用。
“以上海为例,可依托横沙渔港建设全球水产冷链物流中心,实现远洋水产品‘捕捞-运输-加工’全程溯源;建立国际渔业事务仲裁机构炒股配资软件哪个最好,为远洋渔业企业和涉事渔船提供法律风险保障。”陈新军表示,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城,要优化布局远洋渔业产业链高端环节,打造港口、金融、人才等领域的综合服务平台,集聚上海水产集团等龙头企业总部,带动周边海洋城市一起向新跃升。